精益生产中自动化指什么?
我国自动化制造技术特点
1、强调人力资源的重要性
在精益生产中的自动化技术对于人力资源尤为重视,员工的智能和创造力被看作一个企业实现精益生产最重要的成功因素,也是未来企业持续发展的有效动力。
企业实行精益生产时,会将的所有职工一视同仁,把他们放在同等的地位对待。对于员工提出的建议和意见会极为重视,尊重员工的每一个想法。精益生产方式对于职工的培训上岗也格外重视,通过培训,企业高层可以看到每一个员工的潜力并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使他们在企业中创造出最好的业绩。当然,团结合作也是精益生产中的要求。在确立企业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在精益生产中对于团体的工作内容和划分是比较模糊的,但是却格外要求各职工相互间协作,共同合作完成工作,创造效益。
2、精简和高效
精益生产的目的在于有效减少企业生产时过多占用的资源,从而降低企业管理和运营成本。对于企业生产来讲,精益生产是一种理念,一种生产上的战略。精益生产中的自动化技术具有精简高效的特点,同时又以顾客为出发点充分满足其需求和期望。
把顾客的需求作为企业经营的出发点,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具有重要影响。精益生产中的自动化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生产的均衡化同步化,保证了整个生产过程中的质量,降低了环节上的浪费,从而实现了柔性生产和一零浪费,并最终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和经营业绩。
3、业务控制观的改善
传统大批量生产方式中的自动化技术是基于用人制度的雇用关系,在工作中强调的是个人工作的高效分工。但精益生产源于日本,又受东方文化的影响,在精益生产中的自动化技术强调的是工作团体的协调合作,这样可以防止个人工作对企业产生的负效应。这样就可以消灭业务控制中的浪费。
传统的生产方式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一定量次品看作生产过程中的必然结果。但实际上这些次品完全可以通过在精益生产中使用自动化技术来减少,通过组织的分权与人的协作,便可以消灭次品带来的不良效果,次品也会减少,从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如何提高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水平?
提高企业生产与管理水平,即是提高企业运行效率的问题,属于组织效能的达成。
我们先从历史中找两个大家所熟悉的管理经典案例,一个是秦国的奖励耕战机制推动偏僻一方的秦国迅速强大一统天下;一个是齐桓公选贤任能,不记仇任用管仲改革称霸诸侯。
以上两个经典管理案例,对现代企业管理同样有范本式的意义,归根结底,是物色人才,建立机制的问题。好的人才,给他一个番号,能从无到有建立奇功,好的机制能激发潜能把坏人变好人,对于急需提升生产与管理水平的企业管理者,可以从以下考虑:
一、选贤任能,把合适的人才放合适的岗位。一个合格的管理者,首先是德要配位,要在关键的岗位任用对企业忠诚,对社会共性价值观,如胸怀宽广,厚德载物,在所在部门或组织极具公信力的人,能快速形成组织动员及号召力;二是合格的管理者需要有行业专业积累,这是除“德”外,公信力的另外一个来源,在关键时刻,关键问题上能快速形成解决方案;三是有责任心,有担当精神,遇到事情第一个往前冲,有功劳是大家的,有问题敢于先担当,这样会在组织中,无形的组成一个强大的攻守同盟团队,给予下属以安全感和成就感,从而凝聚使命感,责任感。很多成功的企业家都是属于这类人,所以身边聚集了大量的人才。
二、建立高效,公平的激励机制。在企业激励机制研究与实践领域,普遍采用和强调马斯洛需求层次,并以此设计不同层面上的激励,如高层的跟投机制,确保投资风险控制在决策团队理性,长期共存的考量里,规避和管理风险;中高层的持股计划,乃至合伙人机制,是现代崛起的,推动员工与企业利益长期一致,兴衰捆绑以激活组织创造性,积极性,这是企业减少沟通成本,使组织意图于员工意图快速达成一致,形成共生体的关键。
三、完善科学、适用的系列管理制度。如果说选人偏向人治,那么建立制度就偏向法制。在日常企业运营管理中,项目层面要导入PDCA戴明循环制度;在内控系统中,要建立部门会议、总裁办公会、经营分析会、投决会等完善而科学的会议管理系统,决议,反馈和问责制度,建立督办队伍。
组织的生产管理水平,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选贤任能,建立机制,打造科学制度缺一不可。